我們許多人知道,導電體是原子以晶格結構形成的晶體,每個原子都擁有一層(或多層)由電子組成的外殼。處于外殼的電子能脫離原子核的吸引力而流動,使得金屬能夠導電。當施加電勢差(即電壓)于導體兩端時,因受到電場影響,這些自由電子會呈加速運動。但是每當自由電子與晶格發生碰撞,其動能會損失,以熱能的形式釋放能量。實際上,導體的原子不可能為完全規則地排列,因此電子在流動途中會被不規則排列的原子散射(scattering),這是電阻的來源。
科學家們現在可以第一次能夠逐幀地記錄電子如何與固體中的原子振動相互地作用。該技術捕獲了通常導致材料之所以產生電阻的過程,而在其它過程中,則又可能導致完全相反的過程——無電阻或超導性。